home search 关于
menu
剪报栏 » 医学迷思 ─ 医疗的真相通常和你直观的想法不一样
剪贴人
主题&内容
小人物叫板大学者:古汉字研究有问题
Shen Yaozi 医砭站长
2006/09/15 04:30
已发布24篇主题
2001年8月11日

北京晚报8月11日报导:日前,一份“关于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筹建汉字博物馆的建议”,送到了北京市市长刘淇的办公室。起草这个建议书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大号叫唐汉。怎么想起要建汉字博物馆呢?唐汉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语汉字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著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几乎就是一个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的缩影。同时汉字也是民族整体意识的密码。汉字博物馆将是传播和传授汉字的大课堂。”

唐汉琢磨建汉字博物馆的事已经两年多了。他对记者说:“汉字博物馆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一是让外国朋友来读解汉字及汉字文化,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二是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是民族的最强凝聚力。现在汉字出现了繁体简体的两套系统,汉字博物馆将成为统一祖国大业的一座桥梁。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是‘人文奥运’,如果能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将会利用这个契机,起到向全世界推广汉字文化的作用。”当然这个建议会不会被采纳,现在还不好说。不过,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提出这种建议,表现出人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和热心。

唐汉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提出建汉字博物馆的建议?此事说来话长。

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

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汉字。可是您知道这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您也许听过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但仓颉只是一位神话人物。其实,我们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主体符号约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来回组合的。目前人们能认的甲骨文有1500字左右,后来有了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有2000多字,到了秦代的小篆,约有8000多字。由此看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古汉字起源的重要密码。但是由于甲骨文是在近代才被出土发现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探寻汉字的起源和字义,主要依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古籍。辨析和解释古汉字叫训诂学。您听这个词,就会觉得它枯燥和晦涩。的确,要弄清楚一个汉字的来源,比如“风”这个字,古人为什么这么写?研究训诂学的人往往要花一辈子的心血。最后还不见得能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从古代到现代研究文字学的名家很多,有些汉字,经过一代又一代文字学家的研究,几乎已成定论。岂知,在21世纪初的今天,一位自称不是汉字专家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汉字研究理论,把自《说文解字》以来的许多汉字的解释给推翻了。他甚至对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大家郭沫若的观点,也大胆说不。这位“小人物”就是唐汉。唐汉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现代汉语中许多汉字的解释是错误的,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教科书上的汉字。因为,许多文字学家并没弄懂文字的起源。他们连这个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都不清楚。”这实在是石破惊天的话。

今年50岁的唐汉曾是《西安晚报》的记者,以后编过杂志,搞过实业,当过书商,去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古汉字的起源进行研究。当时他想把山西师大白双法老师的《汉字快速识字》,改编成供成人看的图文并茂的书。结果发现生活中的同源字,相同的字是解释不通的。于是,他钻到了“故纸堆”中,越研究越发现许多汉字的本源解释是错的,他开始涉猎甲骨文和金文,陷进去就出不来了。这一年中,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和古汉字的生活源泉。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前人对汉字的解释是士大夫阶层的定式思维,脱离了生活的本质。汉字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像训诂学专家们说的那么神秘。由此,唐汉解开了上千年来人们认为汉字难学难记难懂的扣儿。

唐汉上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又进修哲学,古文的底子很厚实,这为他研究古汉字的起源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弄清古汉字的源泉主要是思维方法问题,传统的思维方法阻碍了文字学的发展。比如传统的观点认为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方法来自拼音文字学,是斯大林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对汉字来说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说象形文字是人脑思维的外化,它与语言有关系,但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为语言发音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但文字谁都能看明白。人们是用汉字交流的。他认为以前许多文字学家在研究汉字时,观念上出现了问题,一不知道汉字是怎么产生的。二不知道汉字产生的时间,非要从古代器物上寻找符号,认为符号是汉字的起源。大量的文字学方面的书在考证这些符号,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因为文字本身并不是起源于符号。

对许慎和郭沫若大胆说不

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可以说在现今研究古汉字中是权威的。但唐汉认为他们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郭沫若研究甲骨文时,出土的龟片和骨片还不多。这就难免使他们的研究面儿受到局限,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受传统士大夫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忽略了民俗学,他们很少直接面向民间,去寻找汉字的起源。比如“吉”字,许慎的解释是:从土口,吉,善也,是会意字。实际上甲骨文中“吉”字的本义,是男性生殖器。再比如,“休”字,甲骨文中画了一树木的木,旁边站立一个人。按许慎的解释是人靠树休息。其实它的本义是远古人像木头一样站在那儿,是停止的意思。一个是本义,一个是引伸义,许慎把它弄混了。“为”字,甲骨文中画了一头大象,旁边是一只手。许慎的解释是:人牵着大象去劳役。实际上它的图形本义是用大象和手会意大象的鼻子如同人手一样灵活自如。

唐汉把古汉字分为动物、植物、天地、人体、两性、战争、民生、文化这8个大类来进行研究。他对记者说,甲骨文上的许多图形反映了古代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什么要造字,就是与天、神进行交流,实际上是天与人的感应。然后把通话的结果昭示给大家,这才是文字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为了写命令、公文、书信,也不是记录内心感受和发生的事件。这一点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神庙与陵墓的昭示是相同的。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的卜辞。要把观念转化为一种共性的经验,所以找生活中最生动的形象刻下来。比如“风”字,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怎么表现呢?在甲骨文上是画了一个屁股,再画一个点,古人认为风是一股气流。造“用”字,是屁股上加了根木棍,造“通”字,是在屁股上加了个三角,拉下去,就通了。古汉字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传统的文字学在观念上出现问题了呢?唐汉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不是上层人造的,而是普通老百姓造的。远古时代的老百姓跟今天的老百姓一样,关心的是过日子。那会儿的人由于生存条件所限,对两性和生育看得非常重要。古汉字的造字法许多与性有关。也许以前的文字学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认为它低级下流,所以有意加以回避或隐讳。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文字,最初在甲骨文中反映的就是性文化。如今、私、公、高、京、不、在、才、予、幻等常用字。当然有些字的本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已永久消失。如“也”字的本义是女性生殖器,“不”字的本义也是女性生殖器。“念”字的本义是想像射精的男人。“予”字的本义是性交的过程,“幻”字的本义是想像中的性交。

唐汉最得意的研究成果是搞清了一到十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的本义。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一到十产生于符号,来源于古人结绳和锲刻文字,唐汉认为这是把文字的起源弄拧了。实际上它是手势语言的直接描述。而十二“地支”则产生于古人的脐带文化。是孩子从出生到最后庆祝(满月)的过程。这一观点推翻了以前所有对“地支”这12个字的解释。如他认为“寅”的本义是导引胎盘或胞衣下落。而郭沫若的解释是双手拿着弓箭(象矢在弓上之形)。

传统的汉字研究理论能被推翻吗

唐汉坚信汉字来自于民间,是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他跟一般研究汉字的专家不同。他琢磨一个汉字的来源,不是一味地翻古书,而是深入到民间去采访,看实物,跟老人聊天,有时甚至要亲身体验。比如他研究甲骨文,曾前后6次到安阳殷墟考察。印证“地支”的12个字,他前后采访了几十位妇产科大夫,了解婴儿的出生过程。同时又印证了“索”、“率”、“玄”、“胤”等字的本义也与生育有关。

唐汉可称得上是一个字痴,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字的起源,跑上百里路。比如“闯”字,为什么“门”字里加个“马”字,而不加别的牲畜呢?他在河南遇到一位老农,告诉他马从马厩里出来是跳跃着,牛羊等是低着头。这让他恍然大悟。“笨”字为什么加竹字头?为了弄清此字,他跑到南方去采访当地的老人。正因为他不是躲在书斋里研究文字,而是把视角放在民间,他了解到很多汉字的本义。如甲骨文的“庶”字,画了一个石头,下面是火。他到安阳一调查,发现安阳产煤,“庶”字的本义是指远古时候的煤。音乐的“乐”字的本义,许慎认为是指木头上拉丝线产生的音响。唐汉经考察认为是松树和柏树燃烧,自然发出的声音。古代的“药”字,许慎认为是作为声符出现的。古汉字的“药”有松树和柏树,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树呢?唐汉查《本草纲目》,知道松柏本身就是药材,他为了印证,还亲自嚼了松柏枝。

唐汉对记者说:“汉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的,它的造字过程和发展历史只有200年左右。从殷商开始到殷商结束。并不是像有些文字学者所说产生于5000年前,他们认为刻在陶片上的符号文字也是错误的。以往的学者研究汉字是线形思维,平面思维,实际上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汉字的演变来源于结构学,是立体思维。在思维方法上,以往的文字学家是落伍的。”唐汉已把他的汉字研究成果汇集成书,这部50多万字的专著《汉字密码》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作为这门深奥的汉字学的无名小卒,他大胆的学术观点会不会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尚不可知。但无论如何他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权威的勇气是令人惊叹的。中央美院民间艺术教研室主任乔晓光说:“唐汉对汉字的研究,重要的不是证明了几个字,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他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思维模式,给我们的是条河,不管河床在哪儿。”也许“这条河”会给传统的汉字研究带来冲击波。

选稿:吴麒敏 来源:北京晚报

来源:http:/ / news. eastday. com/ epub……class014800009/ hwz460164. htm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