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剂干扰内分泌 男童女性化
2010/08/10 05:11
已发布508篇主题
更新日期:2010/08/10 04:11 〔记者王昶闵、林嘉琪、陈永吉/台北报导〕
国内最新研究发现,塑胶中常添加的“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若长期暴露过量,不但会干扰内分泌,还可能使男童容易出现女性化行为倾向,女童亦会出现性早熟症状,卫生署将对塑胶容器中的塑化剂进行管制。
塑胶容器餐具勿加热
生活环境中塑胶制品几乎无所不在,除了塑胶容器、餐具、日用品、玩具外,连香水、化妆品都有添加做为“定香剂”,卫生署虽禁用于化妆品,但去年有学者仍在指甲油中大量检出,成大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因此疾呼:“所有塑胶容器、餐具,最好不要微波、不要加热、不要装热食。”根据成大研究,外食族常吃的塑胶餐盒经过微波后,塑化剂的溶出量会增加三到五倍。
国卫院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组研究员王淑丽主导的研究团队,自二○○一年起,针对两百多对母子档进行长期追踪,检验母亲怀孕期与宝宝在零岁、二岁、五岁时的血液与尿液,比对体内““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五种主要塑化剂与男性荷尔蒙的浓度变化。
结果发现,孕妇体内塑化剂浓度越高,则胎儿体内塑化剂浓度越高,且男性荷尔蒙浓度会降低。若是持续接触塑化剂,到五岁时,经行为评估量表测定,塑化剂暴露量较高的男童,行为易有女性化倾向,包括喜欢玩洋娃娃、珠宝等女性玩具,偏爱扮演公主等女性角色。
塑化剂具有生殖毒性
欧盟认定塑化剂具生殖毒性,民众打从娘胎中就得慎防其危害。李俊璋指出,体内塑化剂浓度高的孕妇,甲状腺素容易下降,间接影响胎儿中枢神经发育,台湾孕妇体内塑化剂浓度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成大最新研究也发现,若体内塑化剂暴露量过高,女婴容易出现尿道口到肛门距离缩短的“去雄性化”迹象,八岁以下女童更可能出现乳房提早发育、月经早来的性早熟症状。
此外,不少民众以为塑胶袋、保鲜膜、塑胶碗盘,只要别装热汤、热食就不会溶出有害物质,但李俊璋提醒,塑化剂属于“亲脂性”的物质,不需高温,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因此塑胶容器也应避免装含油的食物。
塑化剂遇油脂易溶出
阳明大学环境卫生研究所教授陈美莲去年抽测上百件市售塑胶餐具,发现以模仿油脂的“正庚烷”测试,在二十五度常温下,就会溶出较多塑化剂,其中又以PVC材质保鲜膜最严重,她建议最好能禁用。其他材质保鲜膜也应避免直接接触食物,更别用来微波食物。另外,家户灰尘中也易含塑化剂,幼童接触地板频率较高,较易因接触灰尘而摄入塑化剂,家中应定期打扫。
卫生署已预告“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修正草案,针对塑胶食品容器中的DEHP以及DBP,订在“正庚烷”中溶出的限量标准,必须分别在1.5ppm与0.3ppm以下。
消基会董事长谢天仁批评,塑化剂伤人是老问题,但政府始终不当一回事。
谢天仁指出,不同材质的塑胶瓶装水、装果汁,耐热、耐酸的程度不同,以塑胶随身杯或是塑胶盒为例,仅在瓶身标示塑胶容器“编号一到七”,根本是“标给专家看的”,民众怎么会懂编号的意义,业者应该清楚标示“适合装盛的食品”以及“正确使用方法”。
塑胶业者表示,塑化剂对人体的影响在国际间都还没有定论,目前的研究也只是“疑似”会干扰内分泌,政府在做决策之前应先聆听业者声音,如果“真的”会伤害人体,业者也会放弃。
来源:
http:/ / tw. news. yahoo. com/ art……url/ d/ a/ 100810/ 78/ 2at0p.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