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医教授领先全球发现 基因制造“类凝集素” 院内感染有解
2008/09/05 01:24
已发布508篇主题
更新日期:2008/09/04 10:18
【中国时报 李宗祐/台北报导】
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导致器官衰竭死亡,是住院病患的最大威胁。成大医学院特聘教授吴华林研究团队领先全球发现,细胞表面的“类凝集素”具有刺激免疫细胞扑杀细菌的功能,并抑制发炎反应,未来可望应用在预防及治疗院内感染。
“类凝集素”是人体细胞表面糖蛋白“凝血(酉每)调节素”的部分结构体,许多研究发现,该调节素是血管内皮细胞控制血液凝结反应的重要因子,却从未研究其与细菌感染引起发炎反应的关系。吴华林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国际顶尖的血液学期刊《血液》(“Blood”)网络版,杂志版预定近期发行。
吴华林指出,“类凝集素”存在人体内,当有伤口或遭细菌感染时,类凝集素会自动与细菌及菌体外层的内毒素结合,抑制发炎反应,并增强免疫系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扑杀入侵细胞。
但类凝集素数量非常少,若待人体自然反应,要两、三天才会开始“反抗”,且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若能以人工方式提高浓度,即可在第一时间预防病情恶化,甚至发挥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类凝集素,以小鼠进行动物实验发现,感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的小鼠若未接受类凝集素注射,廿四小时内全部死亡;经注射后,廿四小时后的存活率高达六到七成,且完全恢复健康。受伤小鼠接受类凝集素注射治疗后,原本要六、七天才愈合的伤口,缩短到三、四天就愈合。
研究团队也将类凝集素注射到健康小鼠体内,发现小鼠即使感染细菌也不会发炎、死掉,跟无敌铁金刚一样强壮,显示“类凝集素”兼具治疗及预防效果。
但吴华林强调,类凝集素目前仅完成动物实验,若要应用到临床治疗,仍须经过人体试验,最快还要四、五年。
来源:
http:/ / tw. news. yahoo. com/ art……url/ d/ a/ 080904/ 57/ 15bp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