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关于
menu
剪报栏 » 医学迷思 ─ 医疗的真相通常和你直观的想法不一样
剪贴人
主题&内容
柯文哲:女儿跪谢护士 没让父亲死在急诊走廊
pine 凤梨站长
2012/06/26 05:52
已发布508篇主题
新头壳 2012年6月24日 林朝亿/台北报导

对于生死哲学,台大医院外科医师柯文哲今(24)日演讲时表示,“死亡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活着?”很多无效的医疗,只是“救给你看,怕被你告”;而医生也没有受过生命哲学的教育,并不知道要如何告诉病人的家属病人其实已经救不活了。

医师柯文哲今日应华严学会邀请,演讲“生命的春夏秋冬”,发表他对于生命的看法。柯文哲引用佛经乔达弥的故事表示,人难免一死,寡妇乔达弥的儿子死了,她找释迦牟尼帮忙希望让儿子复活。最后,在寻遍城里每一户后,她总算才恍然大悟,没有一户家庭是没有死过人的。

柯文哲说,他的人生观是“依照自己的棋风下棋”。“如果老是听人家的意见,看报纸治国,每天变来变去”,说到这里,自称深绿的他突然停住说,“算了,不要讲人家坏话”,引来一阵笑声。

不过,他也自嘲自己,当医生是爸爸决定,结婚是妈妈决定,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子女,不会害他们。要生几个小孩是太太决定,要读重症医学,是朱树勋教授决定。

他不想开刀,所以成了“超级救援投手”,而75年台大医学院毕业的,只有2个去读外科,所以“四大皆空”,20年就开始了,今天只是崩盘而已。

一直待在急诊室的柯文哲,要听众想一想,“死亡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活着?”他说,不管人生是黑白或彩色,结局(尸体)只有三种颜色 黑、黄、白色。人生只是个过程 因为没有目的。既然是旅行,行李就不要带太多。就像佛经说的“既达彼岸,舍舟登陆”,上岸了,就要把船给放下,不必背着它,要不断的超越。

演讲中,柯文哲展示多张照片,让观众了解现代医学如何维系人的生命。包括台大医院自行研发或进口的人工心脏,一颗十几万。像进口的人工心脏,一个450万元,身上再背一个备用电池,就不必怕心脏衰竭。

他开玩笑说,在叶克膜开始使用后,台湾最出名的医师,就是“叶医师”。台湾用叶克膜救活的人,最长的记录是使用117天;但没救活的最长使用纪录则是180天。而全世界使用CPR(心肺复苏术)做最久而救活的是“小薇”,长达4个小时。

但柯文哲说,现代医疗是高科技的丛林,“问题是你愿意用多少钱来买命”,但要思考的是,在一堆机器之后,又看到什么?心脏、肺、肝都有人工心脏、肺脏、肝脏,只要机器不停,一时都不会死去。但要问,如果没有机器,拿掉后还算活着吗?

柯文哲接着展示相关相片说,有位小朋友,叶克膜用了3天,脚黑掉,要锯掉才能保命;小朋友锯掉双脚,现在还活着。另外一位用叶克膜保命的7岁小朋友,四肢都黑了,要不要锯掉?不锯掉,他就会走了。隔天,他就走了。

他问,生死的界线是什么?有一位用叶克膜的病人,脑袋很清楚,看着自己下半身,慢慢死掉;这在过去,他是看不到自己死亡的。也因此,他支持推动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案,让病人家属可以决定拔管、撤除维生系统,让病人安心的去。

柯文哲说,无效医疗的有很多。台大医院有很高的比例,病人死亡当天还在洗肾、照X光。他说,台湾的医学教育里没教医生有关生命的哲学,也不知道该如何跟病人家属沟通,“没有人教医生,不能救的人怎么办?”造成医生从上到下,包括护士都知道病人救不活,但是就是没有人知道怎么跟病人家属说。

他也提到有几位名人,其实人已经等于走了,叶克膜也拆下来了。但等会总统要来,叶克膜又装上去,院长也要来,所以不能拿下来。

他还说了一个台大7D重症病房的故事。一位着急的家属把癌症末期、呼吸急喘的父亲送来急诊;但肿瘤科、内科都不收,最后只好送到外科。当时外科医生还抱怨入院要写报告,病人过世也要写报告。

柯文哲说,4个小时后,父亲过世了。大体要送到太平间,他的女儿陪着父亲经过护理站时,跪下来跟护士说,“谢谢你,没有让我爸爸死在急诊走廊里”。后来,那位抱怨的外科医师半天里都没有讲话。

柯文哲表示7D病房成立二年多来,几乎没有被投诉。良好的生命末期照顾,尊重生命,当然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唯一一件是一位没来医院看病人的家属投诉的。

他说,医生的热情消失原因之一,就是台湾社会的仇恨太多,这当然包括蓝绿对抗等。有一位医师原本在楼上救人,忙完了,到急诊室,马上看到家属拿出录音笔来质疑医生下来太晚。一、二次这样,医生热情就没了。

对于为何明知救不活的人,医院还要给予急救?柯文哲说,这跟人与人没有互信有关,所以“就救给你看,怕被你告”。

他举欧洲公共汽车上刷卡地点是设在公共汽车中间。上下车,没有人监看;但台湾的刷卡地点则在司机旁,由司机监看。一个社会只有互信时,效率最高;但台湾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互相提防。

他呼吁听众,回家时,要想清楚是否要签署“拒绝心肺复苏术”(DNR)?早点做决定,免得到时候把难题留给自己的子女。

来源:http:/ / tw. news. yahoo. com/ % E6……5% B0% E5% BB% 8A- 131636920. html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