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关于
menu
剪报栏 » 病从口入 ─ 已公开的资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剪贴人
主题&内容
你今天吃塑胶海鲜了吗?
pine 凤梨站长
2017/04/12 16:55
已发布508篇主题
【2016年7月6日,台北】

绿色和平今天在台湾、香港与韩国同步公布惊人发现,塑胶污染已经扩散到民众平常吃的海鲜里,特别是鱼类、贝类和甲壳类。这些累积在海鲜里的塑胶通常还夹杂着许多有毒物质,包括塑化剂、双酚A、壬基酚、多氯联苯(PCBs)和多环芳香烃(PAHs);吃海鲜的同时,也把这些会干扰内分泌、生殖系统,甚至可能致癌的有毒物质一并吃下肚。

从2002至2013年,全球塑胶生产量增至2.99亿吨。据估计,塑胶占了全球海洋垃圾的60-80%,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胶流进海洋,去年更有数据显示全球海洋可能有约50兆件的塑胶碎片,而每一件在海上飘流的塑胶碎片可能因为风化或日晒等因素,又再碎裂成数百或上千的“微塑胶”。这些“微塑胶”具有吸附并释放有毒物质的特性,也因为体积小于5毫米,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贝类误食,再经由食物链,毒素放大并累积在中高阶掠食者的体内,衍生出更多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也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实地调查发现,英吉利海峡拖网船的渔获样本中有36.5%的鱼体内含塑胶,而121种来自地中海中部的鱼类,则发现18.2%的旗鱼、大西洋黑鲔和长鳍鲔的样本中含有塑胶碎片。在克莱德海域的挪威龙虾也发现有83% 的胃含物中残留塑胶细丝。另外,巴西圣保罗桑托斯河口的淡菜(Brown mussel)和中国海岸的紫壳菜蛤(Mytilus edulis)体内均发现有“微塑胶”;北海的紫壳菜蛤(Mytilus edulis)和大西洋的牡蛎(Crassostrea gigas)也同样被验出含有“微塑胶”,这些都已经是人类常食用的海鲜。

以往常见大件塑胶垃圾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窒息,或残留在胃肠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致死。实际上,“微塑胶”影响更钜,影响时间也更久。绿色和平海洋专案主任颜宁表示:“微塑胶容易吸附与释出有毒化学物质,也可透过食物链转移,身为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吃海鲜也吃进有毒化学物质。台湾目前缺乏相关研究,无法确保海鲜是否干净安全,可能成为食安另一个漏洞。”

“微塑胶”除了是由大块塑胶碎裂而成,还有些是刻意制造而成,像是常被添加在清洁日用品或磨砂产品中的塑胶柔珠。这些小于5毫米的柔珠大多由塑胶制成,无法被污水系统过滤,通通直接流进海里,成为最小却最强大的海洋杀手。美国已通过“无柔珠水域法 Microbead-Free Waters Act”,2017年7月1日起不得再生产含有塑胶柔珠的清洁日用品。绿色和平英国办公室于今年年初也开始游说政府禁止使用固体微塑胶,并获得30万人连署响应,要求禁止添加塑胶柔珠在牙膏、洗衣粉和脸部磨砂膏等生活日用品中,促成英国政府已于六月初宣布将立法禁止制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于2015的报告《化妆品中的塑胶:我们是否因为个人护理而污染环境?》,提议全面禁用塑胶柔珠。台湾何时才会公布禁用时程呢?长庚毒物科颜宗海医生也认为,考量到这些塑胶柔珠会进入海洋生物链,与大众饮食习习相关,造成健康潜在风险,主管机关应正视这个问题。

虽然目前仅能确定海鲜体内的确含有“微塑胶”和其吸附的有毒物质,缺乏证据证明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我们需提高食安警觉,别让海鲜沦为食安凶手之一。绿色和平建议,政府除了加速禁用塑胶柔珠的脚步,也应立即着手研究,研拟相关法规,并在预警性原则下,采取预防措施,保障人民饮食安全。而清洁日用品与化妆品业者也应跟随各国趋势,主动停止生产含塑胶柔珠的产品,负起社会企业责任,维护消费者与环境健康。

来源:http:/ / www. greenpeace. org/ ta……/ oceans/ 2016/ seafood- review/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