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质燃料抗暖化 恐火上浇油
2009/04/16 15:23
已发布508篇主题
更新日期:2009/04/15 03:11 阎纪宇/综合报导
生质燃料(biofuel)近年来环保声名大噪,许多人相信它可以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理由是提供原料的甘蔗、玉米、油菜、小麦在种植过程中,会借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燃烧这类燃料不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净增加,有利于对抗全球暖化。
然而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经济学人》杂志报导,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明年四月上任的新任主席是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最近委托进行的一份报告显示,生质燃料对于遏阻全球暖化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火上浇油,关键在于另一种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
荷兰籍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鲁琛(Paul Crutzen)早在二○○七年就已研究指出,科学界严重低估氧化亚氮助长全球暖化的能耐,而且种植生质燃料作物会释放大量的氧化亚氮,完全抵消其环境效益,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参与撰写该报告的霍华斯博士指出,克鲁琛的计算方法虽有争议,但基本结论正确无误。
氧化亚氮又名“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有轻微麻醉作用,常用作改装汽车的助燃剂。在全球暖化问题上,氧化亚氮的名声虽远不如二氧化碳,但其温室效应是同质量后者的二九六倍。氧化亚氮是自然界氮循环(nitrogen cycle)必然产物,但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富含氮肥料,导致氧化亚氮排放量步步高升。玉米由于根部较浅,一年只有几个月会吸收氮,被列为头号“漏氮作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汤森德正在研究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氮循环变化的速度、幅度更高于众所瞩目的碳循环。汤森德与多位同侪发起“国际氮倡议”(International Nitrogen Initiative),目的是深入了解氮循环变化并降低其负面效应,最终要像管理其它污染物质一样管理氮。
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第一代生质燃料除了助长温室效应,还会影响粮食市场供需,造成部分地区粮食短缺。现在学界与业界正全力研发第二代生质燃料,改用废弃木材或稻、麦、玉米秆、回收乳品等农业废弃物,期望开创真正具有环保与商业价值的替代性能源。
来源:
http://tw. news. yahoo. com/ article/ url/ d/ a/ 090415/ 4/ 1hv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