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画面未更新,请点我
home
search
关于
language
简体
繁體
English
format_size
适中
小
最小
大
最大
menu
剪报栏
»
奇文共欣赏
─ 好文章值得一再品味...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新增主题
显示单个贴文
剪贴人
主题&内容
莎翁之谜在于心
Shen Yaozi
医砭站长
2006/11/22 02:23
已发布24篇主题
《科学人》2003年9月号
作者: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一位在波士顿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杨姓医师,神采奕奕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我一见他,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走来,迫不及待从包包里拿出几篇他发表在几份重要物理学期刊上的论文抽印本,还附上波士顿当地报纸(Boston Globe)的一篇报导,报上对他的论文大为称赞,因为他所写的一个有关侦测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的程式,居然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解开了几百年来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真伪的一些争论。
我读了真是兴趣盎然,遂抬头说,“愿闻其详!”杨医师随即在我的桌上架开他的电脑,以缤纷炫丽的图表向我做了一次非常美的简报。首先,他秀出一张张心电图,描绘我们生理变化的一些跳跃、动态的线条,所产生的美丽波纹。杨医师继续说明,每两次心跳之间会出现一组波动,如果波形规律,则波与波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很高,不确定性低;若发生乱波,则不同波之间已无相关,不确定性就提高,可做为心脏病发作的预警。他以此概念写了一个电脑程式,计算出各种波形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心脏病发作前后心电图的波动情形,以了解启动这些不同波形的生理变化的相关性。杨医师和他的同事拿这套程式来测试病人,发现所模拟的结果和实际病人发作的结果非常吻合。
这个程式因为能够计算出不同组合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不一定只针对心跳。例如在西洋文学作品里,16世纪著名的戏剧《爱德华三世》究竟是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是非常有争论的,能不能用这个公式去解开四、五百年来的文学之谜呢?
杨医师以此公式,将一些文学作品里的词汇加以分析,如计算英文the、of、to、as等常用字的使用方式,它们的规律性可反映出一个作者掌握文字的功力和个人的喜好。他得出的结果是,《爱德华三世》和莎翁的其他剧本的相关性非常低,反而跟当代另一位作家马罗的作品有极高的相似性,证实了好多文学评论者在多年前就提出的怀疑:《爱德华三世》是马罗而非莎翁的作品。
有了初步的成功,杨医师进一步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其他争论,他和同事收集了五十篇16世纪包括莎士比亚、马罗、佛莱彻、班强生等四位作家的剧本,随机的交给电脑去计算处理,分析后得出一个相关的树状图,而且很准确的产生四个群聚,恰恰就是莎士比亚、马罗、佛莱彻、班强生四个人,每部作品都正确的落在该作者的群聚中。再仔细看,树状图中每个大枝叉又分出小枝叉,集聚在一起的都是同一年代的作品。这是很合理的,因为词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变迁中作家注意的事项。这样的分析方式非常科学,也非常正确,而且让人一目了然!特别的是,《两贵亲》当时被列为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在这个分析中被踢了出来,而归类为佛莱彻之作。这个程式又再一次准确的描绘出一个事实:多年来很多学者认为,该剧本应是两人所合写的。
这个程式有这么好的结果,能不能也重复印证一部作品有两个作者的《红楼梦》呢?杨医师逐回分析《红楼梦》,结果同样证实前80回和后40回确实出自不同人的手笔。不只是心跳、不只是文学作品,杨医师和同事对美国建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也做了分析。而且正确无误的把当时争论得非常厉害的12篇文章的作者,都归给詹森‧麦迪逊,现在有很多文献考古专家,也有相同的结论。杨医师的电脑程式,一再证实考古的结果。
自然的规律真是无所不在!一个用来侦测心脏的心电图的程式,竟然可以这么广泛被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上,我们不得不对人世间的共同规则感到敬畏。我真的被这位医师的热情所感动,再仔细一看,他原来是我当阳明大学校长时的一位医学系学生,他的成就让我与有荣焉。教育,就是希望看到一个可能被发展的心灵,真能发展他们的潜力!也许,我们这些做研究和教学的人,最感到满足安慰的,是随时得以和无限创意的心灵对话。
教育,不就是不停地创造更多的奇蹟吗?!
expand_less
cookie
本网站采用cookies技术提供优质、安全的浏览服务,关闭cookies可能导致无法正常浏览。您若继续浏览本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站采用cookies技术,并且完全接受本站的
服务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