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检查发现时却是乳癌末期?妻过世,名医柯沧铭伤心
2008/12/14 01:01
已发布508篇主题
【2006/11/14联合报/记者许峻彬、施静茹/台北报导】
国内亲子鉴定权威柯沧铭的妻子陈纯贞因为乳癌过世,得年五十二岁。陈纯贞每年固定做乳房检查,但发现时却已是晚期,让身为医学院教授的柯沧铭很沮丧。
五十七岁的柯沧铭,曾任台大妇产科教授、优生保健部主任、省立桃园医院院长,专长为遗传学、产前诊断、分子生物学等,与卫生署长侯胜茂、前台北市副市长叶金川、台大医院院长林芳郁是台大医学院同班同学。最近他在与同班同学合撰、董氏基金会出版的“阳光,在这一班”书上怀念亡妻,透露“这是我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柯沧铭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太太在九十一年发现乳癌,当时五十一岁,之前的三年都在和信医院做乳房检查,发现乳癌那年也有做,医师都没发现乳房有异状。
柯沧铭说,九十一年的某一天,太太摸到乳房有硬块,到和信找专长乳癌的医师求诊,医师却说正常,他跟太太也接受医师的说法。三个月后,他感觉不对劲,带太太到台大医院就诊,乳房超音波发现太太的乳癌“很明显”,已有五到六公分,属第三期的晚期乳癌。
“我跟太太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两个人不知道抱头痛哭多少次!”身为医师,没有办法救太太,柯沧铭感到沮丧。太太本身也是台大护理系毕业,曾在台大当过护士,也在台大护理系任教过。
柯沧铭说,和信医院诊治太太的那位医师,也是太太的亲戚,太太跟他都十分信任这位医师,“怎么会想到竟然变成这样的局面?”
“在台大确定诊断是晚期乳癌后,太太跟我就做最坏打算!”柯沧铭说,有人介绍偏方给他们,他们没有去用,都在台大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先开刀清除乳癌,然后化学治疗,也使用标靶治疗药物,当乳癌转移到肝脏之后,也接受手术清除并使用酒精注射治疗。
柯沧铭以丧妻的切肤之痛建议妇女,不要只信任一位医师的说法,感觉身体有异状,医师却说正常时,应该尽快寻求其他医师的第二意见。
柯沧铭也呼吁,发现乳癌的女性应勇于面对事实,接受正规治疗,不要因为少数成功的例外,就去使用偏方延误病情。
柯沧铭说,他跟太太原预定九十二年农历过年后,要出国旅游,没想到临行前太太突然严重黄疸,检查发现乳癌已经转移到肝脏淋巴结,阻塞总胆管胆汁无法排出引发严重黄疸。医师建议开刀引流,但太太跟他决定不开刀。
柯沧铭说,太太当时的症状已代表全身都有乳癌的转移,即使开刀引流,对乳癌的病情也无济于事,太太跟他决定放弃开刀,自然安详地离开人世。
九十二年农历过年前,柯沧铭的太太去世。至今柯沧铭的房间仍放著太太的雕像,追思爱妻,身为名医却无法救太太,他也只能长叹。
筛检怎么选 与乳房专科医师讨论
【记者陈惠惠、施静茹/台北报导】
磁振造影适不适合用来筛检乳癌?卫生署国民健康局副局长赵坤郁说,最好的方式还是跟乳房专科医师讨论,视每个人的情况决定究竟该用X光、超音波,或要加上磁振造影(乳房MRI检查)。
赵坤郁指出,若做为社区筛检,磁振造影的效益无法获得支持,且伪阳性比其他筛检方式高,较易出现“假警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追踪,才能知道是不是真有问题。
卫生署资料显示,九十四年女性乳癌死亡数为一千四百卅九人,每十万人死亡率为百分之十点八。
国民健康局指出,女性发生乳癌的年龄高峰在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间。
国健局原本打算进行乳癌磁振造影试办计画,希望征求高危险族群,也就是家族里有妈妈、姊妹或女儿,其中两者曾经罹患过乳癌者,进行磁振造影的筛检,但是公开招标时并未通过。
目前进行的研究计画是针对四十到四十九岁女性,以一年X光、一年超音波的交替筛检效益评估。
赵坤郁表示,东方停经前女性的乳房比较致密,乳腺也较多,X光穿透力较差,对触摸不到的早期乳癌准确也较差,而超音波虽是很好的诊断工具,却尚无文献证明在大规模乳癌筛检上的适用性,国健局才会委托五年研究计画做为未来政策参考,现仍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