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求医者有所依循,对名医恳切进言
2008/12/14 01:53
已发布508篇主题
◎文/张之宇(历史学家)
我自幼身体羸弱,一直在协合医院接受调养,然而后来日本占领北平、接收协合医院,并将当时无救的病童逐出医院,我不幸的正是其中的一名。在往后的岁月里,凡生死关头、跌跌撞撞的事,又无一不与医生有关。当舍妹之申将其《一定要看名医吗?》书稿拿来嘱我看一看时,又触及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一时之间,我心中见其又有新书问世的欣快喜悦,霎时被内心纠葛取代。
犹记得那一年待产,在诸多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一位在哈佛医学院担任教授、颇富盛名的妇产科名医主诊。不幸长子早产,然而该医生正在远地的高尔夫球场渡假,名医助手因我胎盘前置不敢以剖腹接生。在当时的医疗制度下,没人敢接手处理名医的病人,只得苦等名医赶回动手术。不过,因为麻醉时间过久,所以我虽侥幸得救,但长子已往生。
之申此书是写给非医界的读者所读,而我恰与其中若干病患心态吻合,因此愿意挺身而出,为这些表达淋漓、且发人深思的由衷进言鼓掌;同时更乐意介绍医界人员共同一读。
走笔至此,记起一则笑话:古代一仕子有特异功能,可看见鬼魂。一天仕子生病,以自持的特有功能走遍医馆,凡医生门前鬼魂多者,均不去就医,因为他认为这些医生必是医术不佳。突然看见一医馆前只有一鬼魂独在,心想必是良医因而入内求诊,不料药到“命”除。仕子鬼魂心有不甘找医理论,才知该医馆一日前才开始悬壶应诊。
这个故事虽纯属讽刺,但何异于盲目求名医?
我国荀子早有“良医之门多病人”的说法,而韩非子更认为“人处疾则贵医”,此乃人之常情。我们要求医者要有救人的怜悯与同情,才称得上是位良医、才能成为名医,但现今的社会,医师在成为名医的道路上,是否有太多长袖善舞之公关作法?
之申所以欣赏蒲松龄先生,大抵也是对这位三百年前的学者其医学方面的想像力非常向往。由于家乡人民“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因此蒲先生在灾病之年,一方面广集偏方编成《药崇书》,以方便乡民治病疗伤,一方面幻想行医良策。
在他所著的《聊斋志异》一书中,有许多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写作题材,绝不是抒发其不得志的心中郁塞而已。其中,〈锦瑟〉有接断臂的手术,〈云萝公主〉有以受精卵借腹生子的预言,〈荷花三娘子〉有帝王切开产子的故事,〈娇娜〉有人工呼吸,〈陆判〉提到麻醉后手术,〈画皮〉有换心的情事,〈黄九郎〉则有同性恋。 所以清代大学者魏源警告世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海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之申能坐于室而观四海,她是以仁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没有个人评论,为使病患拟于求医者怦然心动,而有所依循。对当前若干名医,之申也恳切进言:“一些高高在上的名医,一旦把病人和自己的地位画作鸿沟的时候,他早已没资格作医生了”,更是力透纸背。
所以写医生与病人,因习而知,因误而知,因疑而知,因过而知;之申有心焉。
来源:
http://newbooks. lib. ntu. edu. tw/ ? p=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