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行销鬼才:菸盒警语 反激发菸瘾
2009/01/25 01:59
已发布508篇主题
2009-01-25 中国时报 【尹德瀚/综合报导】
被视为国际品牌大师的丹麦行销鬼才马丁.林斯壮(Martin Lindstrom)最近出了一本新书,书名为《购买学:有关我们为何买东西的真话与谎言》(Buyology: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书中指出许多有关行销的概念都只是一厢情愿的迷思。
为了这本书,林斯壮花了七百万美元(由跨国大企业赞助),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一项神经行销学(neuromarketing)研究,他的研究团队找来二千名志愿者,用一种特殊磁振造影仪器扫描他们看到广告或图像时的脑波活动,结果发现广告界某些直觉固然正确,但也有很多观念系积非成是。以下是书中若干发现:
*在电视节目打广告或在电影中搞置入性行销,通常毫无作用;观众看到广告或置入性行销的影像,会自动把它们过滤掉,这种广告手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有效,那就是能呼应电视或电影情节时。
*在香菸盒打上警告标示不但不能吓阻瘾君子吸菸,反而会触动他们的菸瘾,鼓励他们点上一根。为什么?因为人脑中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与上瘾有关的脑部区域)看到警告标示时会受到刺激。
*潜意识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是否还在使用?那可不。有些百货公司或卖场甚至播放内含隐藏性讯息的音乐,悄悄敦促消费者多买东西或不要顺手牵羊。
*大家总认为火辣煽情的广告有卖点,但和一般人的认知相反,广告中加添“性”元素通常无助于促销;但如果其中的“性”引发争议(例如Calvin Klein的内裤广告),就可以刺激买气。
林斯壮把buyology定义为:激起购买欲的多种潜意识力量,有助于企业展开邪恶的行销阴谋,但他坚称他并不钻研buyology。林斯壮说,“我希望普罗大众把这种工具用在善的方面,借此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冲动,和我们的动机,并将这些知识用于良善、实际的目的”。
来源:
http:/ / news. chinatimes. com/ 2……0504+11200901250017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