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關於
會員登入
language
menu
剪報欄 » 醫學迷思 ─ 醫療的真相通常和你直觀的想法不一樣
剪貼人
主題&內容
追溯醫學的目的
沈藥子 pine助理
2006/10/17 23:35
已發佈49篇主題
「治癒疾病、阻止死亡」的傳統醫學目的面臨嚴重挑戰。

尋求以高技術治療疾病的醫學模式必然導致所有國家遲早必然發生醫療危機。

人類健康取決於衛生部門與非衛生部門的合作。

沒有醫學目的調整,很難實現保健的可及性與公平性目標,克服醫療危機。

----------------------------------------------------------------

追溯醫學的目的

文/杜治政 《醫學與哲學》雜誌主編

一、醫學目的(Goals of Medicine, GOM)研究的提出

醫學目的問題是由美國哈斯廷中心主任卡拉漢(Daniel Callahan)於上世紀80-90年代初提出的。1980年以來,哈斯廷中心就醫學目的中涉及到的醫學、法律、資源分配、醫學面臨的困難等問題組織了一系列討論。1992年,卡拉漢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同年又組織了有著名生物學家和醫生的會議,他在會上提出要重新考慮醫學的目的,以尋求解決醫療保健面臨的各種矛盾。

哈斯廷中心提出此問題是出於下述四點假設:

(1)所有國家都或遲或早要發生一場醫療系統的危機。

(2)現代醫學不能解決疾病、衰老和死亡問題。

(3)現代醫學錯誤地把治癒疾病、阻止死亡視為其首要目標。

(4)追求良好健康狀況和治癒、減輕疾病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

GOM一提出,就引起各國醫學界和哲學界的重視。開始時是工業化九國參加(即:美、德、瑞典、英、荷蘭、意、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當時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賈德爾寫信給卡拉漢,建議發展中國家最好也有代表。隨後又有中國、印尼、智利、丹麥、斯洛伐克參加。這樣就形成了14個國家組成的GOM國際研究計劃。這個國際研究組織中的國家平時根據哈斯廷中心的計劃開展學術研究,中心組織大家交流討論。

在GOM的研究過程中,共舉行了四次國際學術討論會:1993年7月第一次布拉格會議;1994年月10月第二次布拉格會議;1995年月11月第三次布拉格會議和1997年7月的那不勒斯會議。另外,1996年在美國底特律還舉行了一次會議,中國學者參加了其中的幾次會議。

第一次布拉格會議主要是確定GOM的研究目標和計劃。卡拉漢及中心的其他學者就此做了介紹和說明:GOM的計劃是爭取對以下3個問題提供答案:什麼是醫學研究將來的目標?什麼應該成為將來醫學服務的目標?什麼應該是將來醫學教育的目標?

第二次布拉格會議就經過調查瞭解的情況歸納10個問題進行討論。即:1、健康、疾患和疾病的概念;2、早死;3、老齡化;4、醫學領域;5、醫學進步;6、醫學目的的歷史觀;7、關於醫學目的的建議;8、醫療服務;9、醫學研究;10、醫學教育。

第三次布拉格會議主要討論GOM研究形成的統一聲明的第四稿。這個聲明將以前討論的主要問題貫穿成文,並列出了23個問題。如傳統的醫學目的、重建的理由、醫學的「是」與「應該」、市場力量與公眾需求、文化壓力、生活醫藥化、增強人類等。這個聲明後又經過多次討論,最後以「醫學的目的:確定優先發展戰略」為題形成文件。但斯洛伐克組和丹麥組對宣言中關於計劃生育、不孕調節、文明社會應為公民提供體面的醫療而不管他們是否支付費用等表示了不同意見。

1996年的底特律會議,卡拉漢在會議開始和結束時做了「我們為什麼要重新考慮醫學目的」和「重新界定醫學目的」的發言。並介紹了醫學目的三年國際研究計劃的背景資料。會議分成6個單元進行:醫學目的與美國未來的醫療保健;醫療與保健的關係;醫學目的與美國醫學史;美國的社會價值;解除疼痛與保全生命;慢性病與增強人類;醫療服務與醫學教育。

底特律會議有很多精彩的發言,其中有些觀點值得人們思考:

——醫學目的應當重建,包括改變對死亡的態度、從治癒至照料的轉變、縮小醫學領域。

——分別確定不同疾病的治療目的。如慢性病的治療目的要具體對待。

——醫學目的是一種社會結構。

——將保健服務區別為普通的與豪華的兩個系統。

——要改變醫學目的,必須改變社會價值系統

——將臨床治療終點定在消除致病性是合理的

此項GOM的研究,以1996年11月在紐約舉行的新聞發佈會告終。發佈會宣告:14國宣言號召審查「醫學目的」,敦促醫學從治癒和高科技轉移至照料,重點在公共衛生和預防疾病。國際研究小組警告:目前醫學的發展戰略是在全世界創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醫學。

二、傳統醫學目的的困境

GOM的研究認為,目前國際上對衛生改革的回答僅是技術性的,只承認是管理或組織方面的問題,解決的途徑通常是討論市場、私有化、政府的調控、價格控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這些雖然是必要的,但並非根本。歸根結底是醫學的目的出了問題而不是醫學的方法有問題。沒有這種思考,目前全球進行的保健改革很可能失敗。

傳統醫學目的可以概括為:治癒疾病,避免死亡。

1、傳統醫學目的面臨的挑戰

挑戰一:傳統醫學目的之一是搶救和延長生命。但當能用機器去維持那些以前不能維持的生命時,醫學的這個目的意味著什麼?遺傳學可能延長生命,這是合適的醫學目的嗎?醫學是否有必要成為死亡和衰老的敵人?

挑戰二:醫學的另一傳統目的是促進健康、維持健康,但當能用很大的代價維持輕於500克的嬰兒存活或維持超過100歲老人的生命時,醫學目的意味什麼?疾病和痛苦是否不能被接受和必須消滅?

挑戰三:傳統醫學目的是解除疼痛和疾苦,這是否意味著安樂死和醫助自殺應當成為醫學的一部分?醫學是否應當在它的範圍內考慮日常生活中的憂慮、社會暴力、環境危害並試圖尋找藥物或其它醫學方法對付這些問題?因為這些都可能給人們帶來疼痛和痛苦,但不源於疾病,且有害健康。那麼,什麼是醫學的合法領域和合理的醫療邊界?

挑戰四:傳統醫學目的一般說是針對個人並主要由醫生決定的,但現時醫生愈來愈受限於外部條件。由於醫學的巨大進步,醫學已成為金錢、利潤的源泉,成為國家的經濟力量;而個人的財力愈難承擔,政府在保健方面愈來愈起主要作用。同時,當今醫學處於前所未有的開放中,且日益受制於外部影響,醫生的作用相對縮小。

挑戰五:醫學的傳統目的,是以醫學為中心的,在實現醫學目的中醫學手段是決定性的,但自上世紀以來,促進健康的方法愈來愈廣,醫療對保健的作用相對較小;醫療被放置於保健系統中,而保健系統又包含於更廣泛的社會和政治系統之中。這樣就出現了醫療系統、保健系統和更大的社會系統在保健作用方面的界面不清和矛盾。

2、傳統醫學目的面臨困境的原因

當今,醫學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這些壓力的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醫學的成功,而不是由於醫學的失敗,因此有必要檢討醫學的發展戰略,是不是醫學自身的發展思路出了問題?

原因一:醫學過於追求尖端技術。當今醫學認為治癒疾病全靠尖端技術。醫學教育引導醫生運用尖端技術,藥物器械工業致力製造和供應尖端技術,醫療保健則致力於部署和支付費用。這樣就造成了日益龐大的醫療費用,形成了醫學沿著愈來愈昂貴和愈來愈為少數人服務的方向發展,而所帶來的效益往往是邊緣性的。

原因二:對治療觀的偏愛。在現代醫學的意識裡,醫學就是治療,致力於治療的觀念沒有任何軟化而且愈來愈忽視照料。在與癌症、心臟病、中風的鬥爭中,照料和同情常被模糊了。無休止地尋求高新技術對付這些疾病是過去50年醫學的標誌,但同時在許多國家也把醫學推向了難以持續下去的邊緣。

原因三:老年人群對醫學的影響。一些證據表明,老年人增長並不必定引來費用的顯著增長,但老齡社會加上對老年人進行強化的醫療和保健服務,必然引起費用的高漲,而改善老人的生物學障礙並未取得顯著的效果。老年保健方針的不適當也使醫學處於困境。

原因四:市場對醫學愈來愈大的影響。

——醫學進步很大程度上受公眾需求所驅動,而公眾對醫學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場的影響。慢性病的上升,加劇了市場對醫學的需求。

——市場創造公眾對醫學革新的需要,並投入巨額資金於研究,不停地刷新醫療技術,使那些本可繼續發揮作用的適用技術迅速過時以贏得利潤。

——市場基本上是針對個人需要的,它不一定對公益有益。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並不都是一致的。醫療市場正如煙草消費一樣,可能本身就是疾病和痛苦的來源。

——市場傾向於為特權階層人士創建高質量的保健,為窮人提供可比的照料常常很困難。市場驅動的效率與公正原則常常相反。

——市場可能使醫學成為商業力量的俘虜,醫學的中心價值和傳統目的受到嚴重打擊;醫患間的誠信,醫學利他主義和公眾對醫學的信任,都受到影響。

原因五:醫學生活化給醫學帶來了新的難題。醫學有強大能力改變和修改人體,有開闢新的生物系的可能性,並在多方面盡可能的使生活醫學化。但這不僅擴大了公眾對醫學的期望,同時也把醫學推到更廣闊的社會問題中。這不僅提高了醫療費用,同時也造成了對醫學本質和範疇的不確定性,使得醫學邊界更加模糊。

3、傳統醫學目的的消極後果

——傳統醫學目的強化了傳統的生命神聖觀念,忽視了生命質量。

——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適應。

——與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不適應。

——與衛生資源公正原則形成嚴重衝突。

——不利於保健服務模式的轉換。

三、確定新的醫學目的

當醫學具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歷程時,很大程度受制於社會的世俗、價值觀、經濟和政治的影響。醫學目的的理想轉型同時也要有社會的轉型。重新考慮醫學目的時,也要考慮社會的目的與價值,重新考慮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確定新的醫學目的,必須找到醫學目的與社會目的之間的結合點。新的醫學目的應當是:

(1)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和維持健康。這是醫學的核心價值。理由:一是因為可能免除疾病和損傷;二是能給社會和個人同時帶來巨大的利益;三是有益於經濟,通過減少發病率的範圍從而減輕經濟負擔。但由於疾病總體上不能被克服,任何人者可能得病、受傷或致殘,所以不能說這一目的是絕對的,某些時候其他醫學目的便將走到第一線。

(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這是醫學最古老和傳統的醫學目的,但現代醫學並未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因為醫生在對疼痛的理解和實施疼痛療法之間,在對實質性病變引起的疼痛和精神心理引起的痛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當前遇到的問題是在解除疼痛和痛苦時能夠走多遠?諸如安樂死和醫助自殺之類的問題,仍是實現醫學這一目的中的難題。

(3)對疾病(包括不治之症)的照料和治療。以往醫學往往首先是找到病因,然後尋找治療方法,以讓病人回到功能安康狀態,照料常被忽視。但許多疾病並沒有可以治癒的方法,特別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治療幾乎很難有大的成效,照料就成為醫學最普遍、最直接的目的了。醫學工作者最大的工作是管理疾病而不是治癒疾病。

(4)避免早死,追求安詳死亡。與死亡作鬥爭是醫學的重要目的,但醫學應當和各種死亡保持健全的矛盾平衡。醫學應當提供安詳死亡的服務,而不是制止死亡的可能性。但醫學為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正確處理:A、避免早死,B、追求安詳死亡,C、妥善處理終止生命維持療法,確定這種療法的道德標準和醫學標準。

早死:指發生在生命週期以前的死亡。避免早死有助於醫學走出某些死胡同。阻止死亡是不可能的。死亡不是醫學的敵人,但死亡發生在錯誤的時間、發生於錯誤的原因,以錯誤的方式發生,則是醫學的敵人。

鑒於醫學發展如此迅速,人們對醫學的期望愈來愈高,社會對醫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醫學愈來愈成為社會的重要構建,重新審視醫學目的、確定醫學的任務究竟是什麼,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於確定未來生物醫學研究的優先戰略:

A、大力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促進臨床水平的提高。醫學人類學和醫學社會學應當成為重要學科。B、加大對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研究的投資。它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應當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受到重視,其意義絕不亞於基因組計劃。

(2)有利於科學設計醫療保健服務體系:

A、 確定輕重緩急策略。其中包括有效地合理地安排醫療資源、在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保健系統首先應滿足公眾健康需求、然後才提供精細的醫學以滿足某些個人的需求;B、將社區與農村的保健服務放在首位。

(3)有利於把握好醫學與市場的關係。市場在吸引資金、促進技術進步、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等方面賦予醫學和保健更大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有更大的危險性。市場促進醫學無止境地採用新技術、無止境地製造保健需求,因而形成保健費用無止境地上張。醫學不能由市場主導,只能有限度地利用市場。

(4)有利於改進醫學教育,培養醫生更好地為醫學目的服務:

A、現在的「診斷加治療」的醫學教育模式雖有優點,但其缺點是十分嚴重的:忽視慢性病的醫學和社會複雜性,忽視預防,扭曲了醫患關係,無視病人的整體性,忽視醫學人道主義,都有待克服。B、醫學人道義,特別是法律、倫理學、交流技能、醫學哲學和醫學人類學,應當在教育中得到加強。

GOM的研究結論認為,未來的醫學應當是:

1、一門有節制和謹慎的醫學;
2、一門供得起和在經濟上可持續的醫學;
3、一門對社會反映敏銳和多元的醫學;
4、一門公正和公平的醫學;
5、一門尊重人的選擇和尊嚴的醫學。

醫學是藝術還是科學?醫學是含有科學部件的人道事業,還是含有人道部件的科學事業,目前還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要堅信:面對不確定性,面對人道和道義的核心價值,面對新的科學發現,應將醫學的目的與人類判斷藝術結合起來。追求受尊敬的、供得起的、可持續的和公平的醫學。只有通過醫生與病人、醫學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滿地塑造醫學的未來。這些努力的出發點就是醫學的目的。

四、促進傳統醫學目的的轉變

1、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醫學目的。

醫學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時期,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情況確定適合自身情況的醫學目的。因此應將醫學目的區分廣義與狹義的醫學目的,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的醫學目的,理想層次與現實層次的醫學目的,醫學的社會目的與醫學活動具體目的。應根據時代的不同,確定不同國家、地區衛生工作的目標,制定相應政策。

2、未來醫學目的應面向健康人群

傳統醫學目的以個體病人為服務對像在一定情況下是必要的,但存在諸多弊端,它無法避免遲早要出現的醫療危機。只有將醫學目的轉向以健康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才能擺脫當前醫學面臨的種種困境,這就要求明確健康的概念,確定健康目標的內容,催生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在醫療隊伍和全民中實現對醫學目標認識的轉變。

3、將公共衛生提到主要議事日程

傳統的醫學目的抑制了公共衛生的發展,而沒有公共衛生的充分發展,醫學目的很難實現。臨床醫學只是醫學中的一部分而並非全部;治癒疾病,避免死亡的醫學目的,將公共衛生排斥於醫學之外,或者放置於不重要的位置,正是當代醫學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只有將保健服務的重點放在健康而不僅是疾病,放在人群而不僅是個體上,將公共衛生和預防疾病作為保健服務的主體,才能實現科學的醫學目的。

4、正確處理經濟對醫學的影響。

醫學朝著私有化和市場方向發展,將不可避免地要扭轉醫學的固有功能。社會必須決定市場對醫學所起作用的程度、範圍、措施和方式,否則醫學將處於緊張的關係中,其目的也將難以實現。

5、重視非衛生部門對健康的作用。

種種事實表明,現今環保、體育、食品、居住環境、社區及行為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實現醫學目的和人人健康的目標,有賴於衛生部門和非衛生部門的合作。那種認為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只能靠衛生部門努力的認識過時了。

6、重視傳統醫學(中醫)在實現醫學目的中的作用。

傳統醫學(中醫)的醫療思想強調治未病,強調扶正祛邪,強調身心統一,強調養身養氣,因而是比較符合科學的醫學目的的。排斥傳統醫學是現代醫學的偏見。

五、對衛生改革的思考

哈斯廷中心發起對醫學目的研究,是從西方發達國家情況出發的,但對我國這樣發展中的國家也是有意義的。我國學者在醫學目的研究過程中,認為當前發展中國家同樣也存在發達國家醫療保健服務面臨的一些主要矛盾,醫療危機實際上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對發展中國來說,重新審視醫學目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我國的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實際上已面臨醫療危機。醫療費用猛漲,廣大人群看不起病,保健覆蓋面小;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保健服務體系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資源不足與資源浪費並存;醫患關係惡化,社會不滿與日俱增,都說明我國的醫療保健面臨一場危機。但當前種種舉措都是圍繞如何控制費用、擴大醫保覆蓋面、增加投入等方面進行的,正如GOM的研究結果表明,現在面臨的醫療問題是由於當代醫學這種尋求高技術治療疾病提供保健服務的這一發展戰略所造成的。只要這一戰略不改變,上述問題的根源就存在。只能有某種程度的緩解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目前的對策能否克服這場醫療危機?很難。經過幾百年形成的以大醫院為核心保健服務體系,是以高技術為支撐的,並且以不斷淘汰老技術採用新技術以維持其活力,他和醫院醫生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試想,用高技術裝備起來的大醫院,怎麼可能放棄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去從事疾病預防、指導公眾調整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衛生知識水平,從而降低發病率呢?沒有病人,醫院安能存在?也許,可能要另建一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的系統才能實現醫學目標。

因此,如果不改變以尋求發展高技術治療疾病的醫學發展戰略,企圖控制醫療費用,有如緣木求魚,實現醫療公正和人人保健的目標是很難的。為此,必須準確定位醫學目的,從而調整醫學、服務、教育、科研的發展戰略。

鑒於要求現有的保健服務體系做如此徹底的轉變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更大膽的設想是:將現有直接和健康相關的部門(如環保、計劃生育、體育、疾病控制、健康保險等)聯合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健康促進部,並與醫療部門結成聯盟,推進人人健康目標的實現。

來源:http://www. kjzg. com. cn/ newver/ browarticle. php? articleid=1146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