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關於
會員登入
language
menu
剪報欄 » 推薦書籍&網站 ─ 書報雜誌網站,任何種類皆可,不推薦的也可
剪貼人
主題&內容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沈藥子 pine助理
2008/07/31 03:06
已發佈49篇主題
作者:[民國] 彭子益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507728729

此書自民國十年起,歷充太原、北平、成都、重慶醫學教本,南京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昆明市中醫學特別研究班教本。前後二十餘年,新舊同學二千餘人,一致歡喜,認為確能使人認識中醫學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縮短學程之本。共修正過三十餘次,此書原名《系統學》,從同學諸君之請,改名《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Re: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沈藥子 pine助理
2008/09/08 07:54
已發佈49篇主題
此書的中心思想是:太陽照耀於大地的光熱,在一年四季有所謂的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四階段,並以大地為軸心,發生週期運動(即書中所謂的「圓運動」),太陽的光熱在地上、地下週期往返,而產生、孕育生命。生命的能量運作模式本於斯,治療亦不離於斯。

此想法有探到「漢醫」的邊,但還不甚符合真相。有幾個觀念待釐清:
  •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有形的,六氣「風寒熱溼燥火」是無形的。《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河圖之數1~4,乃天上之無形,與大地之數5交感變化產生之數6~9,乃地面之有形。《內經》的在天之六氣產生在地之五行的觀念是完全正確的,非如書中所言「在事實上說不過去」,反倒是此書將五行與六氣混淆不分,才「說不過去」。
  • 此書認為「太陽的光熱,在秋冬潛藏至土中、地下的水,至春夏浮出地面」,又云,是「大氣的壓力」令暑熱在秋天被壓入地下。但實際上:
    1. 地下越深越熱,越深越與地表氣溫無關,如礦坑深度每增加50~100公尺,溫度約上升1°C;每深入地下1公里約增加攝氏20~30℃,∵地心是含有岩漿的高溫態,地球本身即有熱不斷從地心往外透出。

    2. 土壤表面溫度的年變化
      泥土不是良導熱體,熱量的傳導速度很慢。一年之中,地表溫度約在7、8月達到最高,地面下數公尺的最高溫則約在9、10月;地表溫度約在1、2月達最低,地面下則3、4月最低。又,地底的溫度通常變化不大,四季中,地面若有-20~25℃的變化,地下5公尺深的變化不過3~5℃。之所以會感覺冬天井水溫、礦坑暖,夏天井水涼、礦坑冷,是因為地表的溫度明顯隨四季變化,地下則慢半拍。夏天地表熱,地下的溫度<地表的,故人感覺井水涼、礦坑冷;冬天地表冷,地下的溫度>地表的,故人感覺井水溫、礦坑暖。而非此書所指的,冬天時,地面的熱潛藏到地下的水中,故井水溫。
    3. 熱量的流動與大氣壓無關,與溫度差有關,熱量從高溫流向低溫,溫差越大,流速越快。在一年當中,大約在9~10月之後,當地表的溫度開始低於地下的溫度時,地下的熱即會透出地面,不須等到來年的春天。地下高於地表的溫差在12、1月(約在冬至前後)達到最大,由地下透出地表的熱量亦達最高;地表高於地下的溫差在6、7月(約在夏至前後)達最高,由地表透入地下的熱亦達最大。換言之,春夏時,熱透入地下;秋冬時,熱透出地面,恰與此書所言的「冬至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熱多至極;夏至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熱多至極」完全相反。
    以上關於土壤的細節可參考《土壤溫度》一文。
  • 此書未能正確理解「君火」與「相火」。「君火」指太陽的光與熱;「相火」指「地熱」、「水中儲存的熱」及萬物的廣義的「燃燒」(即氧化)所產的能與熱。地表的一切生命現象與氣候變化主要由太陽的光與熱所推動,猶如人身之有心臟。然而,太陽的光熱是間歇照於地表的,沒有陽光的黑夜,溫度的產生與保存就由「相火」暫時支持。「相火」與水密切相關,太陽白天的熱及「相火」的燃燒(氧化)所產生的熱主要由水所保存,因為地殼的常見物質之中,幾乎以水的比熱(1cal/g‧℃)最高,水的量亦較大,最能保持地表的熱能,使晝夜溫差不會太大,猶如人體內有氧化燃燒、有大量的水,才能保持體溫。在沒有水的乾燥沙漠(乾砂的比熱約0.19cal/g‧℃),即便白日極熱,夜晚卻是極冷的,其晝夜溫差往往數十℃以上。「相」輔助「君」,「光、熱」屬「君火」,「火、熱」屬「相火」,「相火」的存在,在輔助「君火」的未逮,此乃古人立名的緣由。
此書雖在中心觀念上不甚精確,甚或錯誤,但至少能促進思考、接近「漢醫」。

── 沈葯子曰:「日蒸大地,萬物耗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