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關於
menu
剪報欄 » 研究報告 ─ 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相關報導
剪貼人
主題&內容
成醫教授領先全球發現 基因製造「類凝集素」 院內感染有解
pine 鳳梨站長
2008/09/05 01:24
已發佈508篇主題
更新日期:2008/09/04 10:18
【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導致器官衰竭死亡,是住院病患的最大威脅。成大醫學院特聘教授吳華林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細胞表面的「類凝集素」具有刺激免疫細胞撲殺細菌的功能,並抑制發炎反應,未來可望應用在預防及治療院內感染。

「類凝集素」是人體細胞表面醣蛋白「凝血(酉每)調節素」的部分結構體,許多研究發現,該調節素是血管內皮細胞控制血液凝結反應的重要因子,卻從未研究其與細菌感染引起發炎反應的關係。吳華林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的血液學期刊《血液》(「Blood」)網路版,雜誌版預定近期發行。

吳華林指出,「類凝集素」存在人體內,當有傷口或遭細菌感染時,類凝集素會自動與細菌及菌體外層的內毒素結合,抑制發炎反應,並增強免疫系統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撲殺入侵細胞。

但類凝集素數量非常少,若待人體自然反應,要兩、三天才會開始「反抗」,且很難畢其功於一役。若能以人工方式提高濃度,即可在第一時間預防病情惡化,甚至發揮治療效果。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製造類凝集素,以小鼠進行動物實驗發現,感染克雷白氏肺炎桿菌的小鼠若未接受類凝集素注射,廿四小時內全部死亡;經注射後,廿四小時後的存活率高達六到七成,且完全恢復健康。受傷小鼠接受類凝集素注射治療後,原本要六、七天才癒合的傷口,縮短到三、四天就癒合。

研究團隊也將類凝集素注射到健康小鼠體內,發現小鼠即使感染細菌也不會發炎、死掉,跟無敵鐵金剛一樣強壯,顯示「類凝集素」兼具治療及預防效果。

但吳華林強調,類凝集素目前僅完成動物實驗,若要應用到臨床治療,仍須經過人體試驗,最快還要四、五年。

來源:http:/ / tw. news. yahoo. com/ art……url/ d/ a/ 080904/ 57/ 15bp1. html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