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中西共治 死裡逃生
【中時電子報 】
陳俊明(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編按:去年十二月北市中醫師公會舉辦了一場資深中醫師臨床經驗研討會,其中曾在三年前中風的中華民國中醫肝病醫學會理事長黃正昌為中醫治療腦中風(新聞、網站)的效果現身說法。
三年前黃正昌曾因腦部基底核出血而導致腦中風,在他昏迷了八天,且高燒不退下,家屬做了最壞的打算,但是與黃正昌相熟的中醫師說服了主治醫師以中醫療法來治療黃正昌。
在中醫會診後,經由針炙、推拿、放血等中醫療法,昏迷十八天的黃正昌醒來了,之後他沒有出現西醫擔憂的失語、半身不遂等的副作用,經過四個月的調養,黃正昌醫師已經可以正常幫病人看診,現在除走路微跛外,幾乎看不出他曾經中風過。其中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陳俊明醫師即是黃正昌會診醫師中的一位。
腦中風後除了要掌握72小時的治療黃金期外,如果再加上中醫的輔助療法,在中西共治下,對患者復原更有加分的效果。
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因「阻塞」或「爆裂」而使得腦組織不能得到充分血液滋養,造成腦細胞的壞死,亦稱為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或brain attack)。
中風後的中醫療法針對不同的證候有不同治法,以下就五種不同的證型予以介紹。
氣虛血瘀證
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腫脹,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緩或細澀等情形。治法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藥方有「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耆、紅花、赤芍、當歸、川芎、桃仁、地龍、太子參。
若患肢腫脹者,可加茯苓、澤瀉等淡滲利濕;語言不利者,加菖蒲、遠志祛痰開竅,還可加杜仲、續斷、懷牛膝補肝腎,壯筋骨;便秘者,加肉蓯蓉、何首烏等潤腸通便。
肝陽暴亢證
其症狀有半身不遂,舌強語謇或不語,口角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乾尿黃,舌紅或絳,苔黃,脈弦有力。治療方法宜平肝潛陽、瀉火通絡。
藥方為「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菊花、夏枯草、生石決明(先煎)、黃芩、山梔子、地龍、川牛膝。
如有頭暈頭痛可加桑葉;便秘加生大黃;痰多加膽南星、瓜蔞;心煩易怒加丹皮、白芍。
痰熱腑實證
主要症狀為半身不遂,舌強語謇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腹脹便秘,頭昏目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宜化痰通腑,活血通絡。
藥方為「星蔞承氣湯加減」──全瓜蔞、膽南星、丹參、生大黃(後下)、芒硝(沖服)、天竺黃、雞血藤、地龍。
若有熱象顯者,可加黃芩、山梔子;津虧者,加生地、麥冬;不語者,可加鬱金、石菖蒲。
風痰阻絡證
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強語謇,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攣,頭暈目眩,舌暗淡苔白膩,脈弦滑等症狀。宜化痰通絡,祛風活血。
藥方為「化痰通絡湯加減」──法半夏、白朮、天麻、膽南星、丹參、香附、茯苓、酒大黃、天竺黃、秦艽、葛根。若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舌苔黃,煩躁者,加黃芩、山梔子;頭痛甚加夏枯草、菊花;方中可加雞血藤、全蠍通絡。
陰虛風動證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或不語,偏身麻木,心煩失眠(新聞、網站),眩暈耳鳴,手足攣急或蠕動,舌紅或暗淡,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細弦數。治法宜育陰熄風。
藥方為「大定風珠加減」──生地、玄參、女貞子、白芍、桑寄生、丹參、雞血藤、生牡蠣。
若舌紫黯者加川牛膝、川芎;內熱較重者加地骨皮、胡黃連;不語者加石菖蒲,遠志;兼氣虛者,加太子參、黃精。
中風者 常用中藥方
熄風止痙藥:羚羊角、全蠍、僵蠶、地龍、鉤藤、天麻。
芳香開竅藥:麝香、牛黃、冰片、石菖蒲。
活血化瘀藥:川七、桃仁、紅花、水蛭、丹參、赤芍、川芎。
重鎮安神藥:龍骨、牡蠣、珍珠母。
養心安神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夜交藤。
瀉下藥:大黃。
涼血藥:犀角、生地、丹皮、生白芍、元參。
補血藥:當歸、熟地、白芍、何首烏。
補氣藥:黃耆、人參。
化痰藥:半夏、南星。
強筋壯骨藥:杜仲、桑寄生。(上肢病甚用桑枝、桂枝;下肢病甚用牛膝、獨活)
其他:葛根、銀杏葉。
來源:
http://tw. news. yahoo. com/ 060107/ 19/ 2qghb.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