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药伤身!
2012/04/18 15:53
已发布508篇主题
文◎林莹秋
12年来,健保局共砍掉572亿元的药费,但整体健保药费支出不减反增,还出现药比糖果便宜的不合理怪象!应该“以药治民”的健保局,如今却“以药养医”,放任药价黑洞吞噬国民健康,图利财团法人医院,更侷限本土制药产业发展的方向。二代健保明年上路,药价政策非修不可,请给病人吃最有效的药,而不是药价差最大的药。调涨保费对健保财务改善有限,解开医院医生、药厂业务、健保局的三角习题才是当务之急。
二代健保喊涨,健保药价连七砍,药费支出却更多
你相信吗,当你身体不适看完医生,遵从医嘱服药,但吞进去的一颗药竟然比一颗糖果还便宜;万一你必须躺在医院里吊点滴,可是一瓶直接打进你静脉血管的注射液,也比一罐可乐还廉价!
这是被全世界赞誉有加的台湾健保奇蹟,也是天天嚷着不调涨费率就会倒闭的台湾健保。
“药比糖果便宜”这件事,用常理判断,明显不合理。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自由经济市场中,大量生产可以降低单价是简单易懂的道理。但糖果和可乐任何人随时随地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药却祇有“病人”才需要吃,食品和药品两者市场规模天差地远,而且药的制程比糖果、可乐复杂许多,弄不好还会出人命。可是在台湾健保制度下,摊开给付药品参考价,一颗零点几元的药比比皆是。
药价差
医院最主要利润!
一九九五年健保开办初期,药品费用一年约二百亿元,但现在药费支出已高达一千一百多亿,约占健保支出二五%,超越美国的十五%。其中,一九九九年到二○○八年这十年间,台湾健保药费由八○三亿元暴增为一二五一亿元,成长五六%。但健保局自二○○四年第一次实施药价调整后,十二年来也砍了七次药价,一共砍掉五七二亿元。这亮丽的数字,成就了健保局的“绩效”,但整体健保的药费支出却还是愈砍愈多。为什么呢?
台湾每花掉一百元的药费,其中就有七十六元是用在重大伤病及门诊慢性病患者身上,随着老年化社会到来、寿命延长,癌症、精神病、洗肾、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的药费支出大增。再加上健保给医生看诊的专业报酬偏低,不管科别或大病小病,一次门诊的诊察费点数祇有二二八点(健保给付约二百多元),而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是二七○“美元”,是台湾的三十倍之多,也难怪会发生大医院住院医师年终奖金祇有三万元的状况。
因此,健保给付制度就诱导了医院行为,“药价差”成为台湾各医院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医院、医生为了多拿一点健保给付,常会多开一点药给病人吃。所以就整体而言,药品的“价”虽然下降,“量”却增多了。
学名药
本土药厂削价竞争赚微利
当“以药养医”成为医界通则,“药价差”也成为医院采购药品最重要的原则后,医院一定会依采购量大小、交货地点、付款条件……,倾全力向药商杀价,以得到优惠的价格,或大量赠品与折让。而必须负担高额新药开发成本、临床试验费用和后遗症索赔的国际药厂,竞争力就远不如祇做学名药的本土药厂。
以高血压用药、高居健保十大明星药排行榜首的Norvasc(脉优)为例,十五年前刚上市时,一颗药卖二十三元,但因专利期已过,学名药厂纷纷投入生产,竞争激烈。现在相同成分的Norvasc药品5mg,健保给了二十一种国内外厂牌五.四到八.八元不等的支付价格,医院各凭本事杀价,已可在市场上低价买到一颗三元,加上健保平均给付价八元计算,医院现赚“药价差”五元,可以拿去补贴医院其他的亏损与不足。
可是药价一砍再砍,已经连七砍了,恐怕也砍得差不多了,再砍下去,会不会砍掉国民用药的健康?
全民健保监理委员、康复之友联盟秘书长滕西华分析,药价调整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既然健保局砍药价“上有政策”,药厂自然也“下有对策”,如果某种药有两种剂量产品,5mg的卖五元,10mg的卖十元,健保局会因为市场交易量大而调降药价,所以药厂会策略性先推出高剂量10mg的产品,或许经过几次药价调整,售价由十元降到二元,已无利可图而停卖,这时药厂才推出5mg的产品,因为过去没有任何交易量,所以售价还是五元,药厂依然有利可图。
引进新药
比先进国家晚三、四年
不过,一位前礼来大药厂台湾业务代表也指出,这几年来,有些国际药厂因有全球比价的压力,面对台湾健保药价给付出现“地板价”,退出台湾市场,甚至有些新药,例如癌症标靶药,也选择不在台湾上市或延迟上市,这对国民健康不是好事,对医生吸收最新医学新知,或医术、用药精进都造成负面影响,“健保七砍,‘药价差’大的本土药商大胜;但医院医生用药看价格而非品质,国民健康惨胜!”
根据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前卫生署药政处处长黄文鸿研究,台湾引进新药比其他先进国家平均晚三到四年时间;而且健保药费中专利新药占值祇有三二%,远低于欧美国家。
经过七次药价调整后,连一向为健保看紧荷包的滕西华都发现,同一群组的药,给付最高价的居然是一般学名药,“我支持药价调整,但手段必须检讨,不然健保用药会劣币驱逐良币。”
多位医师则异口同声指出,健保局每次砍完药价,医院药品采购就会发生变化,医生被迫更换同成分、更便宜一点的药,结果虽然是成分相同,但因制程中温度、溼度等环境、技术控制能力不同,药材来源不同,副作用不同,“人体可用率”也不同,结果就是大批换药以降低成本的医院,会有较多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回诊周期变短,也常常挂急诊求救。所以同样的病表面看来是吃同成分的药,治愈期却拉长了。
以梁妈妈为例,她是多年糖尿病患者,原本一天需吃800mg剂量的糖尿病用药二颗,早晚各一颗,血糖就可以得到控制,但在“药价差极大化”的考量下,医院换药,医生处方改成500mg早午晚各一颗,或许是剂量不太够,每天早上饭前又新增另一颗糖尿病药。因为服药习惯改变,让她三不五时就忘了吃药,而且药愈吃愈多,血糖却控制不佳,医生祇好再加重剂量,结果药量过高又造成低血糖,不得已再换别种药试试。
原本两个月回诊一次就好,因为换药、调量需要适应,缩短成两周回诊一次,加上中间几次不明原因晕眩挂急诊,也曾因血糖失控住院观察半个月,最后改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七、八个月,血糖才稳定下来,回复到每两个月回诊一次,但她的十根手指头,已因每天饭前饭后扎针测血糖而快被扎烂了。
就医行为不好
一年浪费二五○亿元药费
此外,一些非必要的胃药或“味素药”,也常出现在医生开立的药方中。
有些医生担心病人吃抗生素后,胃会不舒服,跑来抱怨,干脆一并开给胃药。又因“吃西药会碍胃”的观念根深柢固,当医生开胃药,民众多数不会有警觉,而这类药吃了也没多大害处,却可以让医院、诊所多请领一些健保给付。不过,有医生指出,某种镁铝锭胃药,因为含“铝”,长期服用累积体内,有造成老人失智的风险;不同药物也会交互作用,吃不必要的胃药,也可能影响其他的药效吸收。
国人喜欢“逛医院”,有些老人家常没事就跑医院拿药,他们的理由是“健保费都缴了,不拿点药岂不是白缴?”但吃太多药又会伤肾,严重时还要洗肾,更使健保药费支出连年增加。
根据健保局统计,国人年平均就医次数约十五次,但去年就医次数超过一百次以上的“就医行为异常”者,高达三万三千人之多,其中更有五人就医次数逼近二百次,而被罚坐四个月的“健保监”,限制就医地点。
前卫生署长李明亮,自己也是个医生,但在父亲过世后,他回家帮忙收拾遗物,结果在父亲房间抽屉里整理出“半个米袋”的药品,有些连吃都没吃过,有些则没吃完,他发现父亲在同一段时间看了很多不同的医生,重复拿了很多药,而这些药吃多了会伤胃、伤肾、伤肝……,“国人的就医行为真的不好,我连自己的父亲都教不好,何况其他人?”
他在卫生署长任内,曾请药检局统计台湾一年浪费多少药?结果答案是:有三○%的药没吃完,其中有十五%没吃就被丢掉了,依此推估,台湾一年约浪费二五○亿元的药费。
健保给付
宜朝“个人化医学”发展
健保药费支出节节升高,改变国人就医用药行为也非一时半刻能办到,但药价再砍下去也不是办法。中研院副院长陈建仁提出“健康经济学评估”的概念,认为健保给付应该朝“个人化医学”方向努力,不是“商业式平等”,而且药价也不是用“喊”的。
他举例,初期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祇要透过生活、饮食习惯调整,就不会变成疾病,也就不需要吃药、打针,但要门诊医生花三十分钟把这些前因后果讲清楚,又不做检验、不开药、不打针,病人肯定难以接受。而且医院祇有挂号费的收入,医生一天也看不了多少病人,依现行制度,医院、医生、病人三方都不会同意这样做,最后反而是“吃药”最快速、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不论是“药价黑洞”,还是“药价差”,连砍七次,砍掉的都祇是药商的暴利,砍不掉医院的利润。既然价差砍不掉,那为何不由政府出面直接向药商采购,再将药品配送各医疗院所,直接省下健保药费?
“立委关说的压力大到一般人难以想像,光是署立医院一起采购,就发生多少弊端,若是健保用药集体采购,肯定翻天!”一位卫生署官员表示,各种药品、生物制剂都有不同的效期,有的放射性针剂更祇有一小时时效,中央要集体采购多样且复杂的药品,祇有在卫生署外再另成立专业的“采购署”才能办到。
“砍了七次,已经砍过临界点了,不止怨声载道,而且伤痕累累。”李明亮直言,如果药品没有利润,谁愿意生产?“健保有浪费,就从其他地方去省,不该从药下手,因为药价已经砍到极限了!”
来源:
http://mag. chinatimes. com/ mag- cnt. aspx? artid=13609& 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