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關於
會員登入
language
menu
剪報欄 » 醫學迷思 ─ 醫療的真相通常和你直觀的想法不一樣
剪貼人
主題&內容
中醫在兩岸不同命運之由來/傅凌
沈藥子 pine助理
2008/05/24 01:49
已發佈49篇主題
1925年1月,孫中山應段祺瑞之邀抵達北京,因為肝癌發作住進協和醫院。面對這個當時西醫也視為絕症的病,許多人為了是否應該採取中醫治療而產生激辯。協和醫院院長劉瑞恒(後來擔任過國民政府的衛生部長),雖然是孫中山的舊識,立場則堅定不移:要服中藥則請出院。孫中山後來採取放射治療,雖然中間有一個星期出院住鐵獅子胡同改由中醫治療,但旋即歸院,直至3月12日病逝。

第一次廢中醫

孫中山之死,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大事,他身邊中西醫之爭,也有其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其實,說中西醫之爭,並不妥且,過於抬舉了中醫在當時社會氛圍裡被改稱「舊醫」甚至「偽醫」的地位。西醫派會有這些看法,從湯爾和(北京醫科大學前身的創辦者)一篇文章中表達得很清楚:「中醫要講醫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退十步說,現在業中醫的先生們實無『論病』之可能,不要說是『治病』。」

事實上,中醫受到的打擊,是從民國一成立就開始了。民國元年七月舉行的臨時教育會議中,訂立各種學校令,唯獨沒有中醫內容,引起了相關人士的抗議。北洋政府開始還以漏列的理由來打馬虎眼,稍後則乾脆不加掩飾了。1914年,當時教育總長汪大燮明言:「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准。」這算是近代第一次廢去中醫之議浮上國家政策的檯面。這次事件,在抗議人士不斷的請願下,北洋政府回應兩點:「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但是,「所請另頒中醫醫藥專門學校規程之處,應毋庸議」,事情算是不湯不水地不了了之。

第二次廢中醫

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1929年衛生部通過了以「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醫生之障礙案」為首之「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其重要內容有:

一, 「舊醫」需要登記,有執照才能營業。但有執照者,也要再接受補充教育。而登記限於1930年底止。補充教育也只限辦五年,過後不辦。

二, 禁止「舊醫」學校。

三, 禁止報章媒體介紹、宣傳「舊醫」。

主要提案者余雲岫以四大理由說明中醫之阻礙科學化,阻礙國家之進步,因此希望能以五十年時間逐漸消滅中醫。這是近代第二次廢去中醫之議浮上國家政策的檯面,也是後來所謂國民政府廢中醫之說的由來。

其實,中醫在近代會受到這麼多打擊,只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從辛亥革命之後到五四,留學國外的一代紛紛歸國,從各個層面企圖為了創建一個新的社會而努力。政治、教育、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產生新舊衝突。在各種「舊文化」、「新文化」;「文言文」、「白話文」;「方塊字」、「羅馬字」等等的衝突中,代表傳統與舊派的中醫會受到格外嚴重的輕視與打擊,不僅難免,而且有一些「歷史正確」或「政治正確」的原因。

其一,這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想要救亡圖存,大量引進西學,「西風壓倒東風」的大趨勢之下的結果。

其二,這也是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想要從日本取經,以日本為師的一個大趨勢之下的例子。正如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提出「漢字無用論」、「羅馬字運動」後來傳入中國,形成中國的「消滅方塊字」、「羅馬字運動」、「拉丁字運動」等等,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提出的消滅漢醫的路子,會透過留日派影響中國,也就十分合理。(前述汪大燮曾任留日學生監督,並曾出使日本;余雲岫公費留日。)

其三,在醫學的領域裡,相對於西醫當時在細菌學說與科學支持的研究與臨床的進展,中醫格外突顯了舊文化裡「穿鑿附會,自欺欺人」的一面。因此,中西、新舊文化之爭中,西學派從這一點上進行打擊,一方面在科學立場上名正言順;一方面在社會影響面上又相對較小,因而可以「要言之,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旦不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余雲岫語)。

大陸的特殊情況

當然,這裡不免會產生一個疑問:當時一直站在國民政府的對立面上,以大眾語、羅馬字化等為新文化主張的中共,為什麼在建政之後,雖然在文字面上繼續實行他們一貫的主張,推動漢語拚音與簡化字等等,但是對中醫這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舊文化」最核心的一塊卻採取了支持與鼓勵的立場,後來還推動了許多中醫的新發展?而來台灣後一直以捍衛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文化自居的國民政府,相對而言,卻一直對中醫採取貶抑政策?

中共之支持中醫,國共長期鬥爭的現實,以及毛澤東的個人經驗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裝備及資源處於不對稱劣勢的共產黨,在「長征」中傷病人員無法依賴西醫系統的醫療與藥品,可以就地取材的中醫、中藥成了最好的憑藉。第二,毛澤東個人的關節炎問題,久服西藥無效,就是在延安時代為中醫所治好。這些歷史背景,使得毛澤東從延安時代就提出「團結中西醫」的口號.

中共建政以後,1954年進一步提出「首先要西醫學習中醫,而不是中醫學習西醫」的說法,於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全國選調了3,000多位高年資西醫大夫,參加二年以上學習中醫的系統。許多知名的西醫專家都參加了這一學習,於是培養了一大批西醫學術造詣很深,又能掌握中醫理論和診療方法,為醫療上實行中西醫結合和中醫科學研究工作而開創新局的人才。許多重大中西醫結合科學研究成果,例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急腹症、針刺麻醉、活血化瘀方劑治療心絞痛、心肌梗塞症等,大部分是這些人做出來的。此後中醫在大陸上,從理論、研究、教學到臨床,都有了正軌化、制度化、全面化的發展。1980年,大陸提出中醫、西醫、中西結合醫三支共同發展、並存與合作的方針;1982年,把「發展傳統醫藥」列入憲法,1986年又成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尤其邁入一個新的紀元。最近大陸中西結合醫治療劉海若的效果,與對抗SARS的成績而為人樂道,有其長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國家在醫學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台灣的特殊情況

至於國民政府這一方面,先是1929年頒布的逐步廢除中醫的辦法,造成不斷的抗議。但國民政府置之不理,繼續由教育部布告中醫學校一律改稱「傳習所」,衛生部通令禁止中醫參用西械西藥,引起進一步軒然大波。後來蔣介石出面收拾,批示前述布告與命令撤銷,風波才暫告一段落。其後,支持中醫的固然有陳立夫為代言人,支持西醫的則更是主流。在各種行政與立法過程中,雙方的鬥爭一直未曾間斷。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利用了日本殖民時期所奠定的許多基礎。因而醫學政策會持續發展現代西方生物醫學,中醫會持續遭到輕視與漠視,也就事屬自然。由於主政者、主事者長期沒有客觀、全面地面對中西醫兩種不同的醫學系統,以及彼此之關係,因而有所謂台灣對中醫的政策是三不政策之說:「不栽培,不壓抑,不過問」。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畸型的現象:雖然中醫在台灣有了較具規模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但是由於中醫特考的存在,又讓西醫系統一直免除不了對中醫師資格的懷疑;雖然中醫很遲但是終於開始了公勞保給付,但是中醫在醫師法中仍然不過是個和牙醫並列的類別;雖然許多中醫的研究單位也有很多尖端的發展,但是執業的中醫師卻不能使用現代醫學的藥物與器材(包括血壓計、聽診器、量溫計、生化檢驗)。而SARS之役,台灣中醫師無從參予抗疫,也就更不足為奇了。(據一位中醫師所言,在這些環境的限制下,台灣地區的中醫也因而別有一項收穫:由於沒有其他工具可用,只有把自己僅有的工具用到極致,所以在煎劑這一類純粹的中醫方法上反而很強。)

來源:http:/ / www. netandbooks. com/ t……agazine/ health/ artical3. html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