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關於
會員登入
language
menu
剪報欄 » 奇文共欣賞 ─ 好文章值得一再品味...
剪貼人
主題&內容
莎翁之謎在於心
沈藥子 pine助理
2006/11/22 02:23
已發佈49篇主題
《科學人》2003年9月號
作者: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一位在波士頓攻讀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的楊姓醫師,神采奕奕地走進我的辦公室。我一見他,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走來,迫不及待從包包裡拿出幾篇他發表在幾份重要物理學期刊上的論文抽印本,還附上波士頓當地報紙(Boston Globe)的一篇報導,報上對他的論文大為稱讚,因為他所寫的一個有關偵測心臟疾病的心電圖的程式,居然對當代文學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解開了幾百年來有關莎士比亞作品真偽的一些爭論。

我讀了真是興趣盎然,遂抬頭說,「願聞其詳!」楊醫師隨即在我的桌上架開他的電腦,以繽紛炫麗的圖表向我做了一次非常美的簡報。首先,他秀出一張張心電圖,描繪我們生理變化的一些跳躍、動態的線條,所產生的美麗波紋。楊醫師繼續說明,每兩次心跳之間會出現一組波動,如果波形規律,則波與波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很高,不確定性低;若發生亂波,則不同波之間已無相關,不確定性就提高,可做為心臟病發作的預警。他以此概念寫了一個電腦程式,計算出各種波形之間的相關性,並比較心臟病發作前後心電圖的波動情形,以了解啟動這些不同波形的生理變化的相關性。楊醫師和他的同事拿這套程式來測試病人,發現所模擬的結果和實際病人發作的結果非常吻合。

這個程式因為能夠計算出不同組合之間的相關性,所以有很好的應用價值,不一定只針對心跳。例如在西洋文學作品裡,16世紀著名的戲劇《愛德華三世》究竟是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一直是非常有爭論的,能不能用這個公式去解開四、五百年來的文學之謎呢?

楊醫師以此公式,將一些文學作品裡的詞彙加以分析,如計算英文the、of、to、as等常用字的使用方式,它們的規律性可反映出一個作者掌握文字的功力和個人的喜好。他得出的結果是,《愛德華三世》和莎翁的其他劇本的相關性非常低,反而跟當代另一位作家馬羅的作品有極高的相似性,證實了好多文學評論者在多年前就提出的懷疑:《愛德華三世》是馬羅而非莎翁的作品。

有了初步的成功,楊醫師進一步分析在文學作品中的其他爭論,他和同事收集了五十篇16世紀包括莎士比亞、馬羅、佛萊徹、班強生等四位作家的劇本,隨機的交給電腦去計算處理,分析後得出一個相關的樹狀圖,而且很準確的產生四個群聚,恰恰就是莎士比亞、馬羅、佛萊徹、班強生四個人,每部作品都正確的落在該作者的群聚中。再仔細看,樹狀圖中每個大枝叉又分出小枝叉,集聚在一起的都是同一年代的作品。這是很合理的,因為詞彙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以及變遷中作家注意的事項。這樣的分析方式非常科學,也非常正確,而且讓人一目瞭然!特別的是,《兩貴親》當時被列為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卻在這個分析中被踢了出來,而歸類為佛萊徹之作。這個程式又再一次準確的描繪出一個事實:多年來很多學者認為,該劇本應是兩人所合寫的。

這個程式有這麼好的結果,能不能也重複印證一部作品有兩個作者的《紅樓夢》呢?楊醫師逐回分析《紅樓夢》,結果同樣證實前80回和後40回確實出自不同人的手筆。不只是心跳、不只是文學作品,楊醫師和同事對美國建國時期的一些文獻,也做了分析。而且正確無誤的把當時爭論得非常厲害的12篇文章的作者,都歸給詹森‧麥迪遜,現在有很多文獻考古專家,也有相同的結論。楊醫師的電腦程式,一再證實考古的結果。

自然的規律真是無所不在!一個用來偵測心臟的心電圖的程式,竟然可以這麼廣泛被應用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上,我們不得不對人世間的共同規則感到敬畏。我真的被這位醫師的熱情所感動,再仔細一看,他原來是我當陽明大學校長時的一位醫學系學生,他的成就讓我與有榮焉。教育,就是希望看到一個可能被發展的心靈,真能發展他們的潛力!也許,我們這些做研究和教學的人,最感到滿足安慰的,是隨時得以和無限創意的心靈對話。

教育,不就是不停地創造更多的奇蹟嗎?!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