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關於
會員登入
language
menu
剪報欄 » 生活秘方 ─ 生活也是門學問…
剪貼人
主題&內容
你可以不老/王桂良
pine pine站長
2007/04/13 00:52
已發佈1011篇主題
自古以來健康與長壽一直都是人類追尋的目標。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基因的解讀,許多新的科技已的確能夠為人類延長壽命,帶來更健康的生活。

很多科學家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壽命將可以延長到100歲甚至120歲,在目前的抗衰老醫學與預防醫學的研究中也發現,人類的壽命的確已經比以前延長許多,只是現代人大多數都是因為生病而死亡,而不是自然的壽命終止。事實上,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包括老化,都是可以治療的,甚至是可以預防的。

發炎是多數慢性病的根源

其實疾病或症狀就是一種身體和我們溝通的方式,讓我們去了解自己的身體喜歡什麼,或者是不適合什麼。但是醫師被教育的過程中,大多只有如何將疾病徵兆壓抑下來,完全不考慮引起疾病的原因何在?身體需要什麼?缺乏什麼?近來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的發炎可能是大多數慢性退化性疾病的根源。例如世界首屈一指的醫學期刊《Stroke》,已經在2001年刊登論文指出,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已被用來作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2001年知名的科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BJC)和2002年《Nature》分別指出慢性的發炎和癌症的產生、以及惡化有重要的關聯。其他如關節病變、視力退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癡呆症、神經退化、以及巴金森氏症等等,也都證實與發炎有關。

人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能會發炎,並且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例如發生在鼻子,就造成鼻塞、鼻竇發炎;如果在耳朵,就發生中耳發炎、中耳積水;如果在關節,就造成關節發炎、關節疼痛;如果在肌肉,就形成肌肉發炎酸痛;如果在皮膚,就造成皮膚過敏、起疹子;如果在腸子,就造成腸絞痛、腸道發炎、腸子長息肉等等。對於嬰幼兒,更可能會造成過動、自閉、學習不專心、睡眠障礙、或是尿床等問題。

發炎的症狀是免疫系統所發出的警告,表示身體已經受到損傷。如果有長期慢性的發炎,一直都沒有痊癒,不但發炎的組織會受到破壞,免疫系統也可能因為長期的負荷,讓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開始產生。反而許多的醫藥都只是在改善發炎的症狀,而無法真正解決發炎的問題。雖然症狀可以被藥物壓制住,但是除非能找出造成發炎的原因,將之排除,否則身體仍然一步步走向慢性疾病。

生活當中的壓力、接觸的毒素、以及病菌病毒的感染,都會造成免疫系統的負擔,也是導致發炎的原因。因此要預防疾病,就要排除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然而,受到近代醫療觀念的影響,一般人都認為,自己的健康可以完全靠醫生、藥物來維繫,而現在的醫療教育也只訓練醫生如何由症狀診斷疾病,再用藥品、手術、以及高科技的儀器來治療疾病,對於食物、營養和生活型態如何影響健康的了解卻很少。

疾病是因為生活出了問題

多年來從事抗衰老醫療和預防醫學的經驗使我深切的體認到,疾病並不是一種缺乏藥物的狀態,人不會因為缺少了藥物而生病,而是因為生活內容中出了問題,慢慢累積成疾病。因此要讓人恢復健康,除了專業的醫療照顧以外,病人本身的生活內容也很重要,包括他吃什麼食物,是否有作運動,作哪些運動,人際關係如何,與家人的相處狀況,工作型態,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居住的環境品質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自己身體的免疫功能與自我療癒的能力,對健康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醫藥的照顧。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與自己的身體相處、擁有健康的知識。

許多人可能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對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而且真正能使身體恢復健康的關鍵也在自己身上。事實上,近年已有許多研究開始探討從心理、營養、飲食、睡眠作息、運動、以及生活型態來改善健康狀態。以營養為例,過去對於營養的觀念,只著重避免因為缺乏營養素而造成疾病,例如各國通行的維他命每日建議攝取量(RDNA),也只提出維繫身體基本功能運作所需要的營養素建議量。然而現在由於生物化學和分子醫學的發展,醫學界逐漸發覺許多營養素在生理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思考該如何透過營養的補充,強化某些生理功能,甚至還需要因為個人的狀況而有個別化的差異。因此,營養補充的概念從「攝取最低需求量」轉為「補充適當的量」,並進而讓營養素發揮最大的效能,改善健康。例如維他命C在抗氧化上的功能;omega-3必需脂肪酸在對抗發炎、以及神經智力方面的角色,都已經獲得科學的證實。同樣的,許多東西方的生藥或藥草(Herb),以及從天然植物或食物中所萃取出的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bio-active ingredient),例如大豆異黃酮(isoflavon),也都有許多研究證實它們的生理功效。

食物的選擇也同樣的重要。大多數會讓身體發炎的毒素,其實都是透過食物進入體內。例如某些食物會造成過敏,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但是在不知道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的情形下,許多人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吃進過敏的食物,當然身體就一直在發炎,產生各種症狀和疾病。另外,不當的烹調方式也會讓食物產生許多毒素。例如高溫油炸或是烘烤過的澱粉類食物,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油脂經過高溫也會轉化成反式油(trans-form oil),並且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糖和蛋白質在高溫後也會產生黑褐色、具有特殊香味,但也是致癌的梅納汀產物(Melanoidins)。這些毒素都是讓身體發炎,加重免疫負擔的元兇。如果每天一直吃進這些不當烹調的食物,當然各種慢性退化性的疾病就容易產生。

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健康

另一方面,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也是近幾年醫學一直在探討的部分。有許多的案例指出,長期的壓力、生活不快樂,對於免疫統會造成極大的負荷,相對的透過情緒的改變、壓力的紓解,往往對於許多疾病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近年來精神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的發展,就在探討心理與生理、免疫功能之間的關聯。研究指出,包括笑、情緒的放鬆、以及五官的享受,都可以提昇免疫功能,讓身體有機會恢復健康。這也符合了人性的需求,因為人本來就喜歡享受美食、聽好聽的音樂、聞好聞的味道、看漂亮的景物,享受休閒的生活。也就是說,人要能感到快樂,才能夠擁有健康,如果一直承受很大的壓力,每天的工作讓自己覺得沒有發揮的空間,甚至覺得生活陷入困境無法改變,這樣身體當然無法健康,如果再加上飲食不當、營養又不夠,當然各種疾病就容易產生。

因此,醫學教育應該要把營養、飲食、以及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包括進去,而未來的醫院,更應該是最快樂的地方。每個病人進到醫院裡,都應該要能感到放鬆,有很親切的服務,讓病人能常常歡笑。先讓病人感到快樂和希望,提昇他們的免疫功能和身體自我療癒的能力疾病才有可能改善。而醫師所要做的,只是透過營養、荷爾蒙、飲食、和生活型態上的建議改變,改善病人的健康,必要時才用一些藥物搭配治療。

醫療其實不分主流或另類與否,而應該是以是否能真正幫助人恢復健康、預防疾病為出發點。現代的科技對於人體奧妙的了解其實還太少,只仰賴醫藥有時並不能完全治療疾病,更無法預防疾病,只要經由專業的醫師判斷,對病人沒有害處,而且可能對病人有幫助的方式,就應該抱著開放的心胸去嘗試。這幾年來東西方的傳統醫學都逐漸的重獲重視,相信在更多的科學研究之下,這股潮流將會帶給現代醫學新一波的革命。

來源:http:/ / www. netandbooks. com/ t……agazine/ health/ artical5. html
expand_less